返回第七十章 清河张氏七(第1/3页)  资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思虑再三,张保终于吞吞吐吐的对沈敏说道“三郎所言甚是,不过想要让官家拿出告身来,哪怕就是三郎说的空头告身,那也得给宫内出点钱不是。没个10几20万贯打点官家身边的阁长们,恐怕是难以成事的。”

    沈敏想了数次,方才想起这阁长乃是对宫内大太监的尊称。他顿时有些奇道“我们在山东拉拢豪强,好歹也是为了让他们帮助国朝监视金国的动向,危急时刻好给南边示警。这也算是为了朝廷的安危着想,现在没有要求朝廷掏钱给我们,反倒要我们掏钱给朝廷,这为国效力还得自带干粮的么?”

    张保沉默了半天,方才无奈的回道“我大宋自有国情在此,我们这事若是传扬了出去,被朝中那些相公一讨论,必然是要搁置的。毕竟这事有违绍兴和议,就算能够得利于一时,也是坏了我大宋的信用。

    也只有这些宫内的阁长们,能够绕过朝堂上的各位相公,说服官家暗中行事。当然,只要他们收了钱,必定是能够给我们办理妥当的。若是办不成,他们也就扣个三成的茶水钱,把余款退回来。在这点上,宫内还是比较讲信用的。”

    “我去,这走门路都成潜规则了。”沈敏心中颇为震惊,因此忍不住就问道“至于吗?宫内还缺这点钱?我朝的两税、商税什么的,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我进城的时候也经过了南面的皇城,似乎也没看到什么大兴土木的动静,宫内还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吗?”

    张保叹了口气道“这供养百官、军士,收容北面的逃人,哪处不花钱?绍兴初年,我朝和北面征战不休,这一个月光是军队的花销就高达250万贯。为了筹钱,官家甚至纵容身边的内侍出卖朝廷官职、加征税收,最后激发了苗刘兵变。

    虽然人人都说绍兴议和是丧权辱国之举,可是有几个人肯说句实话,从靖康之变到绍兴初年,十余年的征战早就把南方的财力给打空了。须知道,官家逃出东京时,可是两手空空,我大宋百年积蓄都丢在了东京城内。

    金人可以依靠东京城的积蓄和我们打下去,但是南方的士民已经不肯再打下去了。当时南方各地的暴乱又何尝少于中原,钟相、杨幺两贼据洞庭湖反叛,甚至差点把本朝分为江浙和巴蜀两个地方了。

    官家虽然性子软弱了些,为了求和纵容秦太师办出了风波亭这样的案子。可若非如此,在我朝恢复中原之前,恐怕南方人心已经不再属于我大宋了。正是这十余年的和平,才能让南方的百姓喘上一口气,稍稍恢复了些民力。

    而这十余年的积蓄,官家也一直没怎么大用,都封存于府库之内,以应对不测之时。你说宫内缺不缺钱?老夫可以明白的告诉你,缺,非常缺。官家就是个爱享受的,可国家税收上来的钱不能轻动,宫内也没有什么稳定的进项,官家想要享受都只能克制着。

    若是能够有个几万贯的额外进项,能够让官家手中宽裕一些,想来官家也是要考虑一二的。”

    对也张保替绍兴和议的辩解,沈敏觉得很无谓。因为对方显然是站在了赵构的角度去看待大局,可在沈敏看来,这样的辩解似是而非简直不值一驳。

    说到底,无非就是赵构为了自己的权位,既不肯对南方的大地主下手,又不愿意对大宋积弊已久的冗兵、冗官、冗费下手改革,导致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这才选择了同金国议和的妥协政策。

    当然,能够把这段和平时期积攒下来的钱财储藏在府库,而不是大建宫室以供自己享受,可见这位赵官家还是很清楚,金人的信用并不是那么可靠,绍兴和议也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协议,这才给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只是以沈敏看来,赵构任由秦桧这些年打压主战将领,特别是鄂州、淮西两军的将领。他哪怕积攒再多的金钱,也是补不回这些军队的士气和战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