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第1/3页)  成王败寇话今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臣永玲协助办完婆婆臣周氏的后事,等四哥臣永义被放回家之后,就回江州上班了。

    此时,苏联撤走专家的传闻成为现实,江州国营新华电子厂的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度变得十分缓慢。

    而自力更生的旗子在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之后被高高举起。一九六五年国家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位于川北重镇的江州,成为建设的热点。

    新华电子厂再度受到重视,没有完成的建设受到东宁国营惠达电子厂的大力援建,一大批企业人员被抽调到新华电子厂;一批产品研发人员也从各地的电子研究所中抽调到江州,加入新华电子厂的建设大军。

    三年困难时期,新华电子厂人员受到精简,年轻工人大幅减少。因工厂建设重新加快,急需补充技术工人。一批初中毕业生,采用半工半读培训方式,被招工到新华电子厂。他们上午上班,跟师傅学习实际操作技术;下午上课,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张有蓉的小妹妹张有香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臣永玲和苏自东的恋情水到渠成,渐渐浮出了水面。他们先后带着对方回各自的老家,拜见了自己的父母。回厂后,两人去城里的照相馆拍了一张全身、一张半身的黑白结婚照,去街道办事处办理了结婚证,把各自的日常生活用品搬到一间独立的宿舍里,去工厂总务处领用了一张床、一张两抽屉的书桌和两根方木凳,买了一斤水果糖散发给车间的同事,就算正式把婚事办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这些城市新移民结婚的全部程序。朴实、简单、合情合理合法。既不像老家农村那样,虽然贫穷,但仍然固守陈旧礼仪,说媒、下聘,繁复琐碎,硬撑场面。也不像城市老居民那样,继承传统,门当户对,程序复杂,讲究排场。他们恋爱的自由程度和结婚的简略程度,成为最具时代和人文特征的爱情标志。

    随着企业建设进程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东南西北先进文化的汇聚、交融与激荡。它像一颗颗石子,不断地扔进了江州这座历史古城平静的池水,激起阵阵涟漪。它更似一股清新的空气,不断地冲击着江州浓郁的农耕文化迂腐的环境,带来新鲜的呼吸。

    “三线建设”在江州前进路上,包括国营新华电子厂在内,一下子开建了三个工厂,还配套建设了职工医院。一幢幢厂房、一幢幢职工宿舍拔地而起,使江州城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星期天,江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地年轻人陌生的面孔。那些眼睛明亮、个个充满朝气的工人,说着天南地北各地的口音,使街上的百货商店、小卖部、小食店、缝纫店、蔬菜店热络起来。

    江州城的老居民,对城市一角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十分好奇。他们纷纷来到前进路上,观看着新冒出来的四五层的高楼、上下班时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络绎不绝进出的工人、路上时而奔跑的解放牌汽车……

    他们将亲眼所见的新奇,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限地放大着,吸引着更多平时不愿走动的婆婆前往探奇。

    江州城的崛起,政府职能不能拖后腿,一批干部陆续从各地输入,充实到各个政府部门。

    刘建军在柳阳县武装民警中队的良好表现,被他的伯乐江州地区武装民警支队政委绍志忠再次看中,把他抽调到支队政工部任副。

    这一变动,让刘建军亦喜亦忧。喜就不用多说了,到了支队这个更大的舞台,为他能力的施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忧的是,妻子张有蓉又面临待产,两年前怀孕六个月早产失去儿子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散。张有蓉半年前已经被精简下放回原籍,正是由于不放心让刚刚怀孕的妻子回臣家山,刘建军才让她一直留在柳阳。

    调往江州支队,面临全新的工作重任,他肯定没有精力照顾妻子。这让刘建军一时忧虑万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