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道德即规则(第1/3页)  道一之大言三十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道,准确的i说就是一种平衡的规则。德,就是大道在群体性人类身上的运用和显化。

    素书中曾经提到过: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所以道德就是一种人类群居中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公平性的,使每一个遵守道德的人都能得到道德所带i的好处。这个规则是相互的,或者对双方好,或者对双方都公平,并不会只针对于某一方好,或者对某一方不好,这些都是不道德的。也就是破坏规则的根本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今讲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中重点不在于祭祀所用的刍狗,而在于祭祀时候四平八稳的摆放方式。其中所阐述的本意是公平,平等。

    而仁是什么呢?仁就是好,怎么去分辨好呢,就必须有对比,必须有坏,或者有不好,才能体现出i好。所以不公平的东西并不是指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的坏,有时候好也是一种破坏规则的方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何解?就是因为有了美丽所以才会出现丑陋,因为有了所谓的善良才会有邪恶。有了仁,才会有矛盾。

    盛唐期间天下皆以丰满为美,可天地生人胖瘦美丑都是一个样子,人为的分出审美观,那么瘦弱者必定遭遇嘲讽,划分为丑陋,遭遇出人为的不公平对待,而今时代里皆以瘦弱为美,那么丰满者便会遭受不公,众女皆追求七尺男儿,而另六尺之人遭受不公,从而产生悲伤,难过,怨气以至于祸乱的始端。

    仁之一字如何体现?就是对某一方好,可以称为仁,如何判断?定是对另一方不好,是以天地不仁,公平对待便没有了祸端,圣人不仁,公平对待,便没有了纷争!

    我们所遵守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公平的规则,是群体性,群居性的一种稳定平衡无漏洞的方式。目前i看全人类仅仅有华夏大地才能衍生出完整的道德规则。这都要归功于先生老子,以及孔子。

    很多时候道德的概念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深入的话又都不能真正的清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伪道德,道德绑架之类的事件发生,百姓分辨不出,学者不明其由,以至于对道德生出疑惑,进而不去遵守,甚至会去破坏。

    主要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在常人眼中道德应该是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是不求回报的做好事,这才是追寻道德的最高境界,其实恰恰相反,最大的错误便是这种伪道德言论。

    道德是做好事得到回报,而不是不得到回报。

    其中不求回报和得不到回报是两种概念,如果颠倒了,混淆了,那么就会破坏道德的规则,此乃祸乱之根源。伪道德之根本。

    举个例子i讲:

    春秋时代,鲁国国君很关心在外的鲁国奴隶,就颁布了一条命令。

    凡是出门在外的鲁国之人在别的国家遇到了鲁国的奴隶都要出手赎回,回国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

    这个时候孔子有个叫做子贡的学生每次在外赎回奴隶之后却不找国家要报销,百姓都称赞其人道德高尚,就跑i告诉孔子并且加以赞叹。

    而孔子听了之后却并不高兴,并且认为子贡做错了事情,破坏了道德。

    国君颁布命令之后

    其一:国君声望得到提高,对国君进一步统治有非常大的好处。

    其二:奴隶被赎回,对每一个不幸沦为奴隶的鲁国子民都有好处。

    其三:赎回奴隶的人没有花一分钱就赚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人生的善缘。

    钱方面可以找国家报销,等于不花钱,人方面由于是出手相救国家会记住他的好,奴隶也会记住他的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