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3、大明朝收税困难、万岁爷隐忍图强(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永远莫要小觑,任何一个人,对于趋吉避害的本能。
    朱厚熜才刚刚提出苗头,还未将事情缘由全部道出,就有两位国公率先请求致仕。
    如果说张仑不过是简单辞官,那徐光祚之言,无疑便是感人肺腑。
    其言功归历代皇帝与自家祖宗,然而过却大包大揽,表示自己真是无用之辈,是皇帝错爱。
    甚至不惜拿出当日刘宸c刘宠c赵鐩等辈游荡京郊之耻进行揽过,证明自己确无大用,乃绝世废材一个,实在是皇家恩典太重。
    若不是朱厚熜有意让其为枪,只怕是真的一口答应下来,清除这些蠹虫硕鼠。
    然而朱厚熜深知,这一切急不来。
    就算京营真的烂的一塌糊涂,朱厚熜也不能在此时前去碰。
    一则根本无力整改。
    二则无钱整改。
    三则眼下事情太多,不能想着硬件软件一起抓。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将体制问题,先给解决掉!
    经过数日批阅奏本,以及阅览政务典籍,朱厚熜发现很明显问题,那便是基层力量不够。
    且地方官与京官c不堂官两极分化太严重。
    虽然皇权不能下县,但地布政使司c府c州c县自主能力太强,而且屡屡有跟中枢分庭抗礼之势,若非还有其他掣肘,此时恐怕早已成为一方诸侯。
    但奇怪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地方官自主能力太大,却基层能力不够,根本无法将手伸进各乡c里c甲,反而里c甲等大户地主,隐隐又挑战官府的意思。
    这也是朱厚熜思来想去无法释疑之事。
    里c甲无兵无将,手无寸铁怎会惧怕地方大户,以至于连年拖欠赋税?
    尤其苏c松等地。
    光苏州府在洪武三年便逋赋335800石,建文时抵达百万之巨。然而永乐十三年到十九年,短短几年之内,苏c松欠税粮不下百万,后面数年拖欠亦不下百万。
    尽管朝廷重赋政策的执行者采取了一切措施,横征暴敛,但超过人民供办能力的赋额,在百般敲剥之下,每年仍有数十万石拖欠下来。
    宣德五年,松江府额定起运米439000石,但实缴纳只不过66000石而已,不到总定额六分之一。
    苏州府宣德四年,应交南京各仓及百官俸米755000余石,可到次年“才纳得七万一千有奇”。
    自宣德元年至宣德七年,苏州一府累计赋高达790万石,周忧巡抚江南“阅籍大骇”。
    当时苏州府每年,应交纳税粮总额是277万石,可见每年实收税粮额只是应纳额的一半。
    松江府岁征120万石,“然岁征曾不及半”,情形相同。
    故时有谚云:“朝廷贪多,百姓贪拖。”
    洪武c永历c宣德三朝,考成严厉,官吏督催不可谓不力,因税粮缺额而革职查处者也不在少数,税粮通欠仍然如故,甚至历年叠加,说明其时的赋税定额,与地方百姓的交纳能力存在着,无法消除的距离。
    难怪时人杜宗桓云:“徒有重赋之名,殊无重税之实”。
    难不成真是当官照顾自己桑梓?
    或是百官官官相护,托请带话给地方官,让其宽容?
    或是见人朝堂有人,而不敢得罪诸如此类?
    然而明代遵循异地为官制度,根本存在所谓的照顾桑梓,更犯不上为他人,放弃自己政绩,世上没有如此好的官僚,更没有如此蠢的官僚。
    哪怕吩咐之人是自己父亲,但在前途之上,其有所抉择。
    起码而言南方官员在北方收税便挺好,虽然依旧屡有拖欠,然远不及如此巨额,且连年拖欠,反倒是北方官员,去了南方能够收足一半,已然是泼天大功。
    别人在自己家乡刮地皮,自己却对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