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军侵略规模的扩大,中日之间的制空权争夺变得愈加激烈,双方都在血腥的空中绞杀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并寄此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和飞行员。不过随即问题就出现了,这种成长的代价是昂贵的,缺乏后劲支持的中国空军很快就暴露出了短板。
持续多年的军阀混战导致中国基础工业的展迟缓,已经远远落后于东方的近邻日本。在航空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的中国,中国空军其实就是一株无根之木,在战争中产生的损耗根本无法依靠本国的工业实力来弥补。
此时的中国空军可以说是一支花钱买来的空军,所有的战斗机都是高价购买的国外产品,空军已经成为了某些家族眼中的大肥肉,他们根本不在乎买到的是什么,性能是否优秀,他们只关注这一笔武器进口的买卖,事成之后能够从中获得多少扣。
而当时中国国内的几个飞机制造厂,因为技术水平薄弱,加上生产设备落后,只能制造一些性能落后设计陈旧的轻型民用飞机,就算拿去播撒农药都可能有些吃力,更别提加装武装参加战斗了。中国此时其实有不少受过西方教育的优秀航空科技人员,却因为技术研项目得不到上级的资金支持,航空工程师最终沦为了普通机械员,在那段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曾经意气奋的技术英才最终在官场的熏陶磨砺下最终变成了废柴。
有人或许会说当年某某文件上记载,当时中国的动机和飞机都能自己造啊,是啊,8o马力的动机你怕不怕,时28o公里的飞机你怕不怕。。。。反正日本人是绝对不会怕的。至于把一堆进口动机与零部件件拼拼凑凑搞出一架飞机就大喊仿制成功的,这应该叫组装好不好,就连骨架的钢管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浑身上下唯一国产的只有外面那一层蒙布。
军队的飞机修理厂连自行加工出一些零件进行维修这种最基本的任务都搞得一团糟,随机购买的备件用完后,新零件还不知道在哪儿。最终只得拆东墙补西墙,保证战备飞机能够上天作战。结果就是完好的飞机越拆越少,待修的飞机停满了停机坪和仓库。
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损失变得越来越大。相反对手日本这一边,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国内获得补充的飞机和人员,不但如此,日军还借鉴战场经验研出了新机型,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战场上的日军航空兵部队无论从规模还是装备上很快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中国飞行员的培养机制并不完备,学员训练条件简陋,加上战势危急,初期有经验的飞行老手渐渐损失殆尽,闻名遐迩的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先后壮烈殉国,很多只草草完成编队训练的新手飞行员只凭着一股血勇就驾机上天作战,随后白白成为日军老鸟的战绩,同时也损耗了一架宝贵的飞机。可是战事不会等人,越是缺少人手就越急着往上送新丁,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彻底伤到了元气。
虽然中国政府一度从苏联方面获得了一批飞机,性能或许不属于世界前列但也可以和当时的日军机型打个旗鼓相当。不过这些补充与前阶段的损失相比,只能算杯水车薪,同时飞行人员的质量也已经远不如刚开战的时候,作战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军纪也渐见涣散,士气虽然依然高涨,但是上层人士看的清楚,整体颓势已显露无疑,空军基本已经失去了从日军手中夺敌占区制空权的能力。
中国空军无奈之下只能改变战略。从一开始的互有攻守转向了要地防御,同时为了保存实力,政府高层还下达了严令,要求飞行员在空中尽量消极避敌。除非确定己方占据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否则不允许战斗机随意起攻击。
从那时起,驻守重庆的战斗机大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在日军轰炸结束返航时组织兵力起追击,因为如果是正面拦截来投弹的轰炸机,眼见得目标在望的日军士气正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