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第2/3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又要除去三分之一,二百万人左右。除了这二百万人剩余的人之中可以动员入伍的,最多也就在四百万人左右。

    而这四百万人口,看起来数量的确不少,但是这其中还要除去按照东北局和抗联规定,必须要升学的人数,以及在城市之中从事不可替代工作的人口。也就是说,剩下可供抗联征兵的青壮年人口也就三百多万。

    但是这剩下的三百万人口之中,还要按照杨震一拖二,甚至是一拖三的要求。除去为各个工厂最起码准备的三四十万以上工人的数量,以及从事建筑业、商业、手工业等必须的人口。最关键的是,在缺乏大量农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之下,所必须要保留的大量农业人口。

    保留足够的青壮年作为农业人口,这是一个关系到根据地未来粮食产量,乃至根据地是否稳定的最基本底线。民以食为天,没有了足够的粮食,先不说老百姓造不造反,就是部队也无法稳定,甚至保持行军作战。

    保证农业所需人口数量,满足未来所需粮食生产,也是目前抗联兵力无法放手征兵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剔除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以及身体上有肺结核、梅毒、性病,以及残疾等原因无法应征入伍的人口。

    在不影响到根据地稳定,以及未来后续发展的情况之下,眼下剩下的可供征兵的人口数量,选择余地就已经是非常的小了。可以说保证了这个,就保证不了那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征兵数量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新区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在满足抗联的基础上,已经再无力满足挺进军所需补充兵员。

    抗不能将所有的青壮年,都拉来当兵,而其他的什么都不顾。没有了商业,根据地就是死水一滩,对东北局财政收入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没有了农业,那么整个根据地上千万人口将会陷入饥荒。没有了必要的工人,杨震的整个工业发展计划根本就无法实现。

    按照东北局的估算,不算新开垦荒地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五十万人口。

    而眼下别说大量开垦宜农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一百万人口。

    虽说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北满也不像后世那样,能开发、不能开发的地区,都已经开发一空。除了三江平原还依旧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之外,嫩江流域可供开发的荒地,面积还相当的广大。至少在开垦出来目前耕地数目的五倍,也不会给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

    单单此时大部分还是荒芜人烟的嫩江两岸,至少在开垦出上千万亩的良田还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杨震再三要求在开荒的时候,严禁开垦眼下嫩江西岸从大兴安岭直到嫩江的那泽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但是仅仅小兴安岭南麓以西直到嫩江东岸的广大地区,就足以满足这个数字了。

    有大片的可耕地待开发,在增加几千万亩耕地这没有问题。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也一直在鼓励所有农村人口开荒。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鼓励谁开的荒地就归谁,开荒一百亩以上的奖励一头耕牛。除了山地不允许进行任何开荒之外,在平原地区开荒越多越好。

    但是你鼓励开荒,这也得有人去干才行。你不能指望一个年纪五六十岁的人,去大面积的开荒种地。农业这玩意,在没有大量机械化可以利用的情况之下。除了需要大量的畜力之外,更需要的是能承担繁重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可你奖励在高,没有人去干活又有什么用?

    怎么样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