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华夏第一村(上)(第6/9页)  考古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月都是冬时,我的历时就把子月放在冬月。这一个月按照十二时序是其中的第十一月,从它开始,十二月是丑月,一月建寅,二月建卯。以此类推,岁也是这样计算,十二岁一个循环。”

    以太阳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阴历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隶首创历是阴历定月,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至于闰年的计算,一年有时是十三个月,那是许多年以后的事。

    有史料可以查明,从黄帝至清末,中国历法有一百多种,但最先创历就是黄帝时代。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记时的天干地支中十二地支,与后来创造的十天干,为中国最先使用的记年法。当代易学家邵伟华认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大概先发明十干,后发明十二支。”《考古中国》确认,是隶首先于颛顼帝发明了十二支,到了《颛顼历》发明十干,天干组合地支,才有了六十甲子一个循环。隶首记年,只是按照十二支一个循环。

    隶首在这里把十二个月的第一月,按照冬月十一月开始,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份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比如商朝是以今天历法中的十二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周朝和隶首一样,以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则以每年十月为第一个月,还叫做正月。

    三个人忘情地投入到一种创造中。仓颉突然想起:“早饭还没吃呢,饿了。走,去食堂看看,有什么吃的。”

    三个人一边起身去食堂,仓颉一边问隶首:“按照你的计时,现在应该是什么时辰?”

    隶首说:“测算一下,此刻应当是辰时已过,到了巳时。”

    仓颉说:“岁辰,月辰,日辰好掌握,有些时辰能估计,有一些不好估计。比如辰时一般是日升起时,午时是日在正中,要是有一个计时器就好了。”

    “这个难,也不好刻木为符。”

    “嘿,我就是这么一说。”

    食堂的早饭其他人都吃完了,他们就找剩饭。陶罐里是菜汤,釜里是饭团子,仓颉说者有意,隶首也听者有心,他心不在焉拿起一个陶碗,去陶罐里舀了一汤勺菜汤。汤勺,是当时人的吃饭用具,是在木头片一端,刻出一个凹槽。汤勺凹槽太浅,挑一个饭团,饭团几次滚到地上。仓颉说:“这样吃饭太费劲。”去外面折了两根树枝来:“夹着吃,饭团就不会滚了。”

    这就是筷子的最早使用。

    当时人们吃饭所使用的餐具不是筷子,是木刀或骨刀,因为多以兽类食品为主食,烤的肉或者煮的肉,用刀切割了吃。随着五谷等许多能吃的食物不断增加,如吃稀饭,菜汤等,筷子的使用比刀具方便得多,人们就“折稊为匕”。“稊”是禾草,泛指草木的秸秆。“匕”,开始指的是刀,包括由刀而变化的汤勺。《野客丛书》:“食不与著而折稊。”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餐具刀,是在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江淮东部龙庄出土42根骨箸,还有青海出土的骨箸,距今也都7000年。

    谁知道,隶首拿的是一个坏碗,碗上有一道缝。吃着吃着,碗里的汤就漏,淋了一手一身。仓颉说:“你想什么哪,怎么拿了一个坏碗?”

    他这才发现,放下碗,不停地甩着手。仓颉给他换碗,无意间说了一句:“不到一个时辰,一碗汤漏了一半。”

    隶首突然抓碗:“你刚才说,‘不到一个时辰一碗汤漏了一半’是吧?别动,让我看看。”

    他把仓颉手中的坏碗,拿在手中仔细的看,看着碗中的汤一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