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两难处境(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择。而在战术打击领域,陆军的远程炮兵c海军的水面战舰c陆军航空兵的低空攻击机c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取代空军的能力。

    说直接一点,空军在失去了“制高点”之后,很难在打击上做文章。

    不能在打击上做文章,就只能在支援上做文章。

    不得不承认,章忠宪很有战略眼光。

    提出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候,章忠宪就明确提到,空军的出路在支援航空兵上,只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支援航空兵,空军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用章忠宪在空军高级将领大会上做的报告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就算航天发射成本能够降到空运水平,受发射场地等因素影响,空运成本肯定比“天运”成本低得多。如果能够让空运取代海运,成为最主要的军事运输手段,那么被取代的就不是空军,而是海军。

    毫无疑问,章忠宪看得非常准。

    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制海权,而制海权主要体现在海运上。设想一下,如果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不再以海运为主,也就是承载贸易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的船舶,海军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长远来看,空运肯定会取代海运。

    别的不说,只要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取得突破,能够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核动力飞机,空运就将全面取代海运。

    事实上,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果。

    早在2030年初,共和国的上海飞机公司就启动了一个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量源的大飞机项目,即将一套质量在200吨左右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塞入一架全重500吨的大型飞机内。虽然该项目最终因为没有实用价值被取消,但是随着小型化技术的发展,类似的项目迟早能够取得成功。2040年的时候,上海飞机公司就再次启动了一个类似的大飞机项目,计划在全重200吨的大飞机上装备一套质量为50吨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从而具备永久续航能力。

    与民间项目相比,空军的行动更有实际意义。

    将战术运输机的发展项目交给陆军航空兵之后,空军支援航空兵只剩下了一个重大项目,即“通用空中平台”。

    该项目的的目的就是研制一种适用于各种支援类任务的大型军用飞机。

    当然,所谓的“平台”,也就是项目基础,就是一架大型运输机。

    因为这是关系到了运输机c加油机(充电机)c预警机c战略侦察机c电子战机c远程巡逻机等多种支援飞机的关键项目,所以在战斗机c轰炸机等项目纷纷下马c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该项目得到了国防部的高度支持。裴承毅在装备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也明确提到,这是空军的首要装备发展项目。

    正是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所以空军的野心非常大。

    立项的时候,空军就侧重于“永久滞空方案”,即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力,按照巡航飞行所需动力的150配备推进系统(以便在飞行途中维护),并且设置与其他空中平台的连接端口(实际上就是“空中母舰”的原形)。针对这些要求,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预研机构,与几家主要承包商进行了预先估计。结果让空军非常失望,即便不考虑作为空中作战支援平台(即作战飞机提供停靠与维修的能力),要想在2040年之前研制出能够达到所有技术指标的原形机,除了研制成本高达上万亿之外,其自重将超过500吨,失去实用价值(受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具有紧急降落能力的永久滞空平台的自重必须控制在250吨以内,再大的话,降落就是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前提条件下,就算技术没问题,也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空军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搞出一种类似于航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