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是将平时体制转变为平战结合的体制,一个是文官参与军队管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明初,军队出征,即平时体制转变为战时体制要设总兵、参将等指挥官,以便对敌作战。后来就是把这种战时体制运用到平时,形成了平战结合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平时训练军队的将领就是战时指挥作战的军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平时这些将领就要认真操练部队,比卫所军的将领责任心更强;战时将领熟悉所属部队士兵的情况,士兵能较好地体会将领的意图。这对夺取战争胜利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这种变革是一进步。
文官参加军队的领导和决策,一则是由于明代后期的将领多为一介武夫,素质较低,往往没有政治头脑,不能很好贯彻朝廷的意图;一则是朝廷对将领不放心,担心他们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采取“太阿之柄不假武臣”的政策。这种政策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将领地位下降,不能充分发挥将领的才能。将领中并不都是一介武夫,其中也有的既有政治头脑,又有军事才干,但由于他们处处受文官制约,才干受到压抑,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另一方面,文官管理部队,有利于部队的稳定和贯彻朝廷的意图。由于文官受过较多的文化熏陶,比武官更能忠实地执行朝廷的命令,其中也不乏具有军事才干者。因此,他们参加军事决策,对稳定部队,使部队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更有利。明朝后期没有发生大的军队叛乱,明朝农民大起义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和文官执掌部队不无关系。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