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援战失败后,陈玉成自此大走下坡路。他从集贤关撤退,奔往庐州。当时,部将赖文光劝他迅速与张乐行等人联手,出奇兵四处,进取荆襄。陈玉成不听,他上表天京,要求封部将陈得才、赖文光等人为王,分军去陕西,最终目的是让这些人在一路开辟过程中重新整出一支大军,再回来夺回安庆。由此,庐州只有陈玉成一支孤军留守。
现在,北上发展的陈得才、赖文光大败,陈得才被清军杀死,赖文光奔张乐行处去寻求发展。形势确实对陈玉成非常不妙。
天京被围困,陈玉成数次前去救援,但是,根本无法冲破淮军和洋贵子的防线,反而损失不少。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天京被破。知道幼天王出逃,还很欣慰,没有想到,没多少时间,幼天王和干王、盅王都被红军俘虏了,陈玉成担心得要死,后来传来的消息让他稍微放下心来,红军没有杀害幼天王等,而是送他们去学习改造去了。要尽快发展自己,好能够与红军谈判,救出幼天王、干王等人,陈玉成暗暗发誓。他远远看向南昌方向,由于有红军阻挡,自己根本无法去和翼王队伍汇合啊!自己也不太想去找翼王,天京如此危急,翼王都无动于衷,看来天朝和翼王缘分已经尽了。
得知清将多隆阿率大军来围攻庐州,陈玉成着急,四下给捻军张乐行等人发急信,希望他们伸手来援,但信件均为清军截获。至此,庐州的陈玉成所部情势十分危急。
红军也派出了人员对英王进行规劝,但是,陈玉成还是死忠太平天国,不愿意接受红军的整编。一时间,僵持住了。
随着军事压力的越来越大,陈玉成感觉到了心力交瘁,独力支撑天国旗帜还是很累的。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就是苗沛霖。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像许多做着科举梦,热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贫苦读书人一样,把闱场看成自己进身功名的主要途径。三十岁时苗沛霖获得考秀才的资格。个人天赋,加上刻苦与勤奋,苗沛霖当年考中秀才,成了一个生员。但脱去童子身份,并没有给他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苗沛霖依然是贫困潦倒,家徒四壁。
捻军起义在黄淮大地风起云涌的时候,备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到张乐行军中。
泥腿子出身的捻军却对知识分子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尊重。张乐行十分重视苗沛霖的到来,把他迎为上宾,礼遇有加,召入幕中充当“红笔师爷”。但苗沛霖却很是看不上张乐行这些草莽英雄,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成就长豪气,逢迎添自信,贤俗皆然。苗沛霖有了在张乐行那里的礼遇,自信似乎足了许多。他踌躇满志地跑到寿州知州金光那里大谈治兵,并毛遂自荐要担任团练练总。
金光位居知州,对一个高谈阔论的穷措大,淡然冷漠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金光那里碰了钉子的苗沛霖仍不甘心。回到家乡,又在族人面前大肆聒噪“筑寨,积粟,治兵”的御捻主张。可能是平日里总诌大话,吹牛皮,他的战略思想非但没有博得族人的响应,反而遭到大家的“姗笑”。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让他深恶痛绝,感知经历的一切都成了他牢骚抱怨的对象。
传统的儒学教育使苗沛霖蔑视僭越成规,故其将反抗满清统治的太平天运动,视为仇雠;同时凄楚的生活境遇,又令他极端不满清王朝的腐朽与没落。他在一幅楹联中对二者都做了入骨三分的詈骂: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税,地也无皮。
自感怀才不遇的苗沛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