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自立门户(中)(第1/3页)  新唐?复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结笑道:“正是。”

    李彭很是兴奋,似对元结,又似对李复介绍,说道:“元兄《悯荒诗》中有句‘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借隋炀帝亡国的教训以规讽时政,敢于谴责皇…朝廷的穷奢极欲,如此大胆,令人感叹。所以小弟早就想结识元兄,可惜一直无缘得见,想不到今日竟在此处相遇,实在是令小弟欣喜万分。”他本想说谴责皇上,但忽然想到父亲才因此事训斥过他,所以才临时改口。

    李复怎会不知元结之人,但不好流露,便含笑点头,以示赞许。元结的《悯荒诗》,是借他所采五篇怨恨隋炀帝的隋人冤歌为题,加以发挥,总结了隋朝因荒娱至极,不知民怨而终于灭亡的教训。指出君王如不知体恤民意,总有一天会被民众推翻,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尖锐的见解,给人一种豪士之风,也怪不得李彭会对他有这么深的印象。

    三人互相介绍之后,边吃边聊,元结说起自己身世,他是鲁县商余山人,祖上世居洛阳,后迁至太原,到其父时才迁至鲁县。李彭家是太原人,听他祖上也曾在太原居住,也算半个老乡,更是感觉亲切。

    元结家族虽然是北魏昭成皇帝之孙常山王遵之后,其曾祖元仁基从太宗征辽东,颇有功,袭常山公,也算名门之后。但由于其父元延祖一生不愿做官,在元结姨丈勉力劝说之下,四十多岁时才做了个县丞,但没过几天,便又辞官回了家里种地。

    元结受其父影响,少年时不思进取功名,只是四处贪玩,不愿读书,结果其父说他:“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就是说“世道多有变故,你可不能像我一样,仅仅安于山林隐居生活。”但直到他十七岁时,因钦佩宗兄元德秀的德行,才折节受学。五年前,也就是天宝六载,他去长安应举过一次制科,但因李林甫担心草野之士斥言其奸恶,玩弄权术,使应举者无一中第,之后李林甫竟还上表庆贺,对皇上说“野无遗贤”。

    此次和元结同遭落第之运的,还有杜甫。元结落第后曾归隐商余山,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

    说到此处,李彭不由深表同情,小声骂了李林甫几句,才略为解恨。李复则问道:“元兄此来洛阳,所为何事?”

    元结道:“我在商余山归隐这几年来,多见民众生活苦难,而朝廷却丝毫不闻不问,深感揪心,去年曾作《系乐府十二首》,以叙民众之苦,但恐只有诗文,难以拯民之于水火,思来想去,便又起了应举之心,若能得入仕途,也许还能为百姓们做些事情。欲再去长安,准备明年的常科应试,所以路过洛阳。”

    李复二人听闻,都深为其身怀民众之心而感动,况且此时元结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布衣,却已经胸有如此大志,真的让人非常佩服。

    都说开元盛世,物华天宝,大唐的繁荣一直令后人艳羡,但此时最下层的民众生活的却是相当凄苦,李复虽有印象,但并不了解,便问道:“天下太平已多年,按说百姓生活安逸,会好的多了,可听元兄所说,民众生活甚苦,可否详细道来?”

    元结叹道:“二位有所不知,我大唐民间虽已有百余年未动兵戈,但天宝以来,朝政渐趋黑暗,官场腐败,民众也随之惨不堪言,若愿以闻,可听我《系乐府十二首》里的几首。”说着,吟其《农臣怨》一诗:“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李复听得,知道这首诗是说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农村遭灾之情无由上达帝听,并希望朝廷能观风采谣,关怀民情,所谓“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可是当今朝廷有李林甫把持,千方百计以绝圣听,这些事情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