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遥远的伏笔 (9)(第1/4页)  文革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1955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此案是胡风案的“副产品”。

    麻烦的是说到现实,就回避不了历史,因为丁玲案与历史有很大关系。

    丁玲,女,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原名蒋伟,字冰之。18年至21年先后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和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大旁听文学课程。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热烈反响。此后不断有作品问世。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转至南京幽禁三年。就是这三年,给她留下了后患。36年9月在党组织和鲁迅等人的营救下逃离南京,潜赴西安,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县。因为她是著名左翼作家,毛泽东亲自出席欢迎宴会。后来,毛问她有何想法,她表示“我要上前线去当红军。”毛当即允诺,几天后还写了一首词送她。词曰: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九三六年十月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能够得到毛泽东诗词加以赞赏的,此前大概只有一个彭德怀。而当代作家被毛泽东写诗词赞扬的,独此一姐。丁玲自然很高兴,把它珍藏起来。此后,她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创作了一批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句话,建国到批胡之前,她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的。

    胡风挨批以后,丁玲很快就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

    55年6月底,关于胡风的第三批材料公布不久,康濯给作协党组写了一份材料,反映丁玲在文学研究所的一些问题,作协党组副书记刘白羽就和党总支书记阮章竞共同署名,向中央宣传部写报告‘揭发’丁玲、陈企霞等人的问题,并附了有关丁玲、陈企霞等人的材料。这个‘揭发’报告和附件,又提出关于1954年批判《文艺报》的事。

    陆定一看到这个报告后,又上报给中央。

    按组织原则,给上级写报告,反映党组成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一位老资格革命者的问题,刘白羽一个人决作不了主,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何况丁玲也不好惹,她是“凤姐”,连胡风都要惧怕三分。黎辛说:“那时在文艺界的党员专职干部,如果说周扬是一把手,丁玲可以说是二把手了,丁玲的行政级别是七级,与周扬一样是副部长级干部,要批判这位在延安被毛泽东极为重视的作家是不容易的。”当时无论从行政系统还是党的系统,周扬都是刘白羽的直接领导,这次会议是“从座谈一封向中央控告检查《文艺报》问题的‘匿名信’开始。那封匿名信认为,去年年底党对于《文艺报》的错误所进行的批评和检查,是由于文艺界某些领导同志推卸责任,嫁祸《文艺报》,是由于中央‘偏听偏信’的结果。匿名信又诬蔑作协的党组织,诬蔑作协坚持原则批评过《文艺报》和陈企霞的党员同志是‘随波逐流’、‘看风使舵’、‘趁火打劫’,它为受到处分的陈企霞和受到批评的丁玲同志叫屈、辩护。”“会上很多同志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证据,证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