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炕神(第1/5页)  文昌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内院高于外院一米左右,南院内外院皆铺黄土,南房六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与东西厢房间建有耳房。房顶都为平泥顶,前出檐。檐下雕花砖木,秀美异常。南房亦称倒坐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和正房相对的坐南朝北的房子。

    内院除耳房外每间都设有带灶土炕,也叫火炕,冬暖夏凉。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与烟囱和锅灶相通,可以烧火取暖的床。柴灶炕(与炕床相通的锅灶,烧饭兼可取暖),设炕幔与炕几(炕前的帘子,遮挡炕上睡人的围布,炕几,指炕桌),有的还设炕柜,或炕洞子(在挨炕的墙上开洞成柜)。周围还有雕花炕围。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火炕在我国北方非常普及。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甚至更早。《诗经小雅瓠叶》云:炕火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烤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守宫槐,叶昼聂宵炕。――《尔雅》。

    俩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火炕盛行。

    《左传》: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坐位,是炕的雏形。

    《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灶小,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

    《汉书》说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一十九年,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就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

    宋《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炕是一种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搭建炕在北方称为盘炕,其内是用砖建有炕间墙,炕间墙中有烟道,上覆平整的石板(或者大青砖),石板上面覆盖以泥(一般为黄土添加碎麦秸混和而成黄泥)抹平。农村过去有句话“和泥拉锯,请也不去”,就是形容和泥重活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上铺炕席,有的上面还铺一层厚羊毛毡,毡上再铺床单或炕褥。

    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火,烧柴火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在中国北方一般炕的灶口与灶台相连,这样就可利用做饭的烧柴使用火炕发热,这样就不必再单独烧炕。

    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稍。

    炕的结构远较床复杂,搭法也不尽相同,有洞炕c花炕和空心炕之分。

    洞炕是在地面上砌几道小墙八行砖左右高,将空间隔成几条坑道,两端留空使道道相通,上以土坯c石板或红砖为盖,盖上用泥抹平。

    花炕,小墙只砌一半高度,上面遍立红砖做支撑,复可以红砖为盖,余法相同。

    空心炕更为先进,只以红砖垒几个立柱做支撑,上面盖几块大水泥板,余法尽与洞炕和花炕同。说空心炕先进是因为它内部空间很大,不易被烟火灰堵塞炕道,常常搭好一铺炕十年八年不用扒灰。

    所有的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端通向烟囱,一端设有炉灶。

    炕不仅是睡觉的,还是取暖的。冬天时炕面上很少放东西,被褥骨碌起来靠后放,土炕散热,屋子才能更暖和。

    土炕表面铺的是炕席,炕席是用芦苇编的,带着花样,越用越亮。

    吃饭的时候炕上放一个炕桌,爷爷盘腿坐在里面,我趴在上边,娘娘坐在炕沿的位置,负责添饭递筷子,我放学写作业,玩耍也是在炕上,来客人了也是要让到炕上坐。

    炕里面靠近炉灶处立块砖名曰“迎火石”,靠近烟囱根处立块砖叫“迎风石”。这两块石的高矮c远近,直接决定了炉灶是否好烧,炕是否热得均匀这些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